当天深夜,一辆没有标识的卡车驶入京都郊外的废弃雷达站。陈二海和两名技术人员卸下三个铅封木箱。
开箱瞬间,银色金属部件在月光下泛着冷光——这是用特殊渠道获得的“北极光”系统关键零件。
“小心!”陈二海拦住要触碰的技术员,“高频模块有自毁装置。”他戴上绝缘手套,用特制工具小心拆解。当某个陶瓷组件被取出时,内部突然冒出青烟。
“果然有陷阱。”陈二海将损坏的部件浸入液氮,“但核心数据还在。”他指着露出的晶圆,“看这个蚀刻图案,他们用了砷化镓工艺。”
连续三天三夜的逆向工程后,突破性发现震惊了所有人——“北极光”系统居然采用了与美国GPS类似的扩频技术。
雷书瑶在分析频谱时突然站起:“陈工!这个伪随机码序列……像是改进过的Gold码!”
“难怪我们的侦察设备失效。”陈二海立即重新编程模拟器,“如果破解了码生成算法……”
五天后,当模拟器终于锁定信号时,整个实验室沸腾了。但陈二海盯着示波器上的波形,眉头越皱越紧:“不对,这个校验方式……”他突然拔掉电源,“所有人立即撤离!”
十分钟后,防化兵在设备内部发现了微型放射性物质——一旦持续解密超过阈值就会释放干扰粒子。
“好险恶的设计。”钱副部长后怕不已,“现在怎么办?”
陈二海却笑了:“他们越这样防备,越说明找对了方向。”他展示一组新数据,“看这个时钟漂移特征,我推断出他们的主控晶振参数了。”
五月的一个雨夜,陈二海被紧急召到总参。地下指挥中心里,大屏幕上正显示北方边境的实时态势——数十个红点在大兴安岭以北闪烁。
“三小时前,‘北极光’系统突然全功率启动。”作战部长指着屏幕,“同时卫星发现大苏战略轰炸机群异常调动。”
陈二海立即检查刚破译的信号记录:“不是演习……他们在测试战略通讯链路。”他调出一段解码信息,“看这个呼号前缀,是核打击部队的专用频段!”
空气瞬间凝固。白发苍苍的总参谋长沉声问:“能干扰吗?”
“常规方法不行。”陈二海快速画出示意图,“但可以制造‘假北极光’。”他指着地图上几处地点,“在这几个电离层扰动区发射特定信号,能让他们系统误判。”
“需要什么?”
“立即调用三颗‘红星’卫星的操控权,还有……”陈二海报出一串设备清单,“最关键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那台新型计算机。”
凌晨四点,当哈工大的“银河-I”计算机开始全速运转时,陈二海团队终于构建出“北极光”的信号特征模型。
雷书瑶突然惊呼:“陈工!他们的校验码有规律!每720秒循环一次!”
“就是现在!”陈二海启动预设程序。瞬间,边境线上的六个大功率发射站同时工作,太空中三颗卫星调整姿态,向电离层特定区域发射微波。
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代表“北极光”系统的红点突然开始不规则闪烁。通讯参谋激动地报告:“大苏轰炸机群转向了!正在返回基地!”
总参谋长长舒一口气,却见陈二海仍在疯狂演算:“还有问题?”
“他们太快发现异常了。”陈二海指着一段突然终止的信号,“说明系统有我们不知道的备份机制……”
三天后,当国际报纸报道大苏“例行军事演习”结束时,一份绝密档案送到了陈二海桌上。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