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二海接过文件,心跳骤然加速——纸上赫然是「北极光」系统的部分技术参数,虽然故意做了些改动,但核心数据与他逆向工程得出的结论惊人地一致。
“科兹洛夫同志对我国电子技术这么了解?”陈二海不动声色地合上文件,“这些参数很专业啊。”
“纯粹学术兴趣。”科兹洛夫微笑,却像一头盯着猎物的西伯利亚狼,“我们注意到贵国最近在……特定频段的科研成果。”
谈判桌上的气氛骤然紧张。陈二海余光瞥见钱副部长的手指在桌下微微发抖。
“说到科研成果,”陈二海突然打开随身携带的黑皮箱,“我们最近在《电子学报》上发表的这篇论文,或许科兹洛夫同志会有兴趣。”
他取出一本期刊,翻开折角的那页。科兹洛夫接过时,陈二海敏锐地注意到对方右手无名指上的老茧——那是长期操作电子设备留下的痕迹。
科兹洛夫快速浏览论文,脸色突然变得古怪:“这……电离层异常传播的数学模型?”
“纯理论研究。”陈二海微笑,“不过我们确实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他故意停顿,“在3.57GHz频段出现的周期性衰减。”
科兹洛夫手中的钢笔“啪”地掉在桌上。陈二海知道,自己猜对了——这正是「北极光」系统的致命弱点所在。
谈判结束后,钱副部长把陈二海拉到休息室:“你刚才那招太险了!万一他们……”
“他们已经知道了。”陈二海打开黑皮箱,取出一个微型录音机,“听这段。”
磁带沙沙声中,科兹洛夫用俄语急促地说:“立即通知赤塔基地,改变「灯塔」的工作频率,中国人发现了窗口期!”
钱副部长倒吸一口冷气:“这……你怎么录到的?”
陈二海指向箱子里一个不起眼的金属纽扣:“新型拾音器,可以捕捉特定频段的电磁共振。他们身上有加密通讯器,一直在接收指令。”
窗外,暮色渐沉。陈二海望向北方天空,那里正有一颗人造卫星划过天际。
“现在,该我们出牌了。”
京都电子研究所的地下实验室灯火通明。陈二海站在巨大的电子管阵列前,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频率校准完成!”雷书瑶从示波器前抬起头,马尾辫因为连续工作三十六小时而变得凌乱,“但功率还差30%。”
陈二海擦了擦手上的松香,拿起设计图:“把Q7到Q12的偏置电压提高15%,牺牲一点信噪比。”
“那样会缩短管子寿命……”
“能坚持72小时就行。”陈二海看向墙上的日历,在10月18日上画了个红圈,“三天后就是电离层最佳传播窗口。”
实验室门突然打开,张卫国带着两个穿军装的陌生人走进来。为首的中年男子肩章上的将星让所有人不自觉地站直了身体。
“陈二海同志,这是总参二部的周参谋长。”张卫国介绍道,“有紧急任务。”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