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张睿②(1/2)
明孝宗朱佑樘是一个善良随和的人,他愿意遵从圣贤以德服人的劝谏,做一个勤政宽容严于律己的人。他一生只娶了一个女人,日日勤政,广开言路。
他也愿意相信人间的真情,所以他并不想像他的祖先那样,将自己的兄弟藩王们打压得那么悲惨。
明朝从永乐之后,积极总结了造反大师朱棣的人生经验,对藩王制定了一套极其苛刻的管束条件。
这其中包括禁止藩王入京觐见,除非得到授权;禁止宗室参政、出仕、从事四民之业;严禁宗室出城,想出去,必须先请后许;二王不得相见;严禁藩王宗室结交官府。
在这些条款的约束之下,藩王同志们除了在自己家封地转转,几乎啥都不能干。到了朱佑樘这一朝,明朝已经安稳了几十年,没出什么大事。
弘治皇帝生性仁慈,少年时期缺乏亲情,所以对自己的堂兄弟们的管束就宽了不少。
虽然原则上的事情由祖宗定的改不了,但是有些有人生追求的兄弟们想出门转转,或是送自己的孩子来京城开开眼界,学习学习,朱佑樘在文臣不会激烈反对的情况下,都乐于允准。
而朱充熙,就是他放到京城来学习的最喜爱的一个侄子。他谦虚好学、严于律己、不耻下问,对人也谦和友好,简直就是自己的翻版!
再看看自己调皮的儿子朱厚照,几乎和张睿一样除了学习之外,什么都干。弘治皇帝叹了口气,他慢慢觉得要给自己儿子身边树立一个榜样,好好教育他。
日后便可以对他说,你看别人家孩子,一个藩王的世子都如此勤奋好学,你是明朝太子,何时才能发愤图强?
因此朱充熙就成了这一期学员中唯一的皇室成员。
杨一清看向朱充熙,罕见地微笑着点点头说。“世子请讲。”
着四爪龙袍的朱充熙恭敬地拜了一下老师,又转过头去拜了一下韩忠。韩忠吓得赶紧站起来拜了回去。
然后他不慌不忙地说:“老师出题时已经告诉我们,这里是潼关。而问题是怎么做才是对大明有利,而不是对这场战争有利。潼关是大明中原的最后一道屏障,如果潼关失守,河北无险可凭,到时候蒙古骑兵一马平川,京畿就只有顺天一座坚城了,英宗土木堡之后的景象会再出现。所以我若是潼关守将,绝不可撤,只有死守待援这一个选项。宁可全城官兵都竭忠殉国,也要为朝廷拖延两个月的时间备战。”
朱充熙讲完,学堂下悉悉嗦嗦小声议论不已,众人暗暗赞许世子眼界宽广、胸怀大明江山社稷。但是杨老师,只是敲响了戒尺压下堂嘈杂之声,仍然不予表态。
“还有人来辩吗?”
忽然,学员中有一人哈哈大笑,只见他自顾自地站起来便说:
“世子为国死战的延敌论,言之有理,可是这只是寻常武夫都能明白的殉节之法,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啊。
依你所论若无援军,两月之后,粮草吃完,城中士兵百姓将自取灭亡被屠戮殆尽,敌军十万怕是伤不过千,照此行事结果只是大败而已。”
说话的人,人高马大英武煞气,正是当朝太子傅魏国公徐俌的三儿子徐鹏。他最看不惯一些平庸之人,见着个姓朱的就诚惶诚恐恨不得放个屁都是香的。
藩王的儿子算个屁,就算大家恭恭敬敬叫他一声世子,但他的家人们也只能缩在一个小城里瞎转悠,和囚犯有什么区别?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