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又称“角黍”、“筒粽”,由来已久、种类繁多。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角黍”和“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称“碱水粽”。
晋代,粽子正式被定为端午节食品,这个时期包粽子的原料除了糯米外,还会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到了唐代,出现了锥形、菱形的粽子,大唐盛世,日本文献中就有关“大唐粽子”的记载。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有果品入粽,苏东坡曾有诗文“时于粽里见杨梅”。
元、明时期,粽子的馅料更加丰富多样,像是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馅料的话,北方同南方也大不一样,粽子南咸北甜,北方大多数是“枣粽”。
南方则不同,南方粽子几乎是全系列的,有甜味也有咸味的。
甜味的像蜜枣粽、豆沙粽;咸味的有五花肉、蛋黄、火腿粽;还有不放馅料的碱水粽。
管萱家里么,一般颜韵只会在端午的时候包上那么二十几个给管萱吃或是带去学校。
颜韵和管余杭两人都不怎么喜欢吃粽子,粽子主要用料是糯米,他们两肠胃并不算很好,每次吃了糯米都会积食。
管萱就很喜欢吃粽子了,而且她还不挑,甜味咸味都爱吃,要不是吃太多不好,她一天能吃好多个。
作为一名合格的吃货,管萱看一眼厨房里各个盆里的糯米颜色,就知道今天有哪些口味的粽子了。
绿豆粽、红枣红豆粽、碱水粽、肉粽这些肯定是有的,就是不知道会不会加蛋黄和火腿。
管萱在厨房看来看去,颜韵已经包好一个了“你在看什么呢,赶紧学着一起包吧,包多些也拿一些送给你姑姑。”自从婆婆离世,确实她也没再送过粽子了,不止小姑子家,其他人家也没有,老人在还是更讲究这些礼数,她自己就随意许多了。
罗依看了眼管萱,笑着说道:“萱萱没包过粽子吧,还挺好玩的,你看锐霖、锦瑟也是刚学的,现在包起来也有模有样的。”
罗锦瑟听了罗依的话,也开心地说:“是啊,萱姐,包粽子还挺有意思的。”手里继续用绳子捆上包好的粽子。
都以为管萱不会包,其实管萱是会的,但是她只会包长粽,那一年端午只有她和爷爷奶奶在家,她觉着好玩就跟着奶妈学,但只会最简单的长粽。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