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到底谁出钱(1/2)
陆准总结了一番,得出了一个结论,李庭芝为了十五万两彻底疯了。
李庭芝笑了笑,不慌不忙地说道:“这么说,你们父子不愿意卷进来了?”
“堂尊,这可不是一件容易掀盖子的事情,你想没想过现在有多少人等着你摔跟头?平湖县里的这些大大小小士绅们,能牵连出多大的一张关系网,说不定弹劾你的奏章已经快到京城了!”
陆准多少有些苦心孤诣,他没想到看似成熟的李庭芝,居然还有这么理想化的一面。
李庭芝看着为他担忧的陆准,多少也感受到了一丝温暖,他缓缓道:“这件事你想严重了,朝廷早就已经知道了江南逋赋的问题,当年周公巡视江南的时候,就曾经对此进行过一番改革,并不是老虎头上不能拔的毛......”
陆准知道他所说的周公,指的就是宣德一朝的名臣周忱,此人曾于宣德五年总督江南,着力于治理逋赋,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根据陆准在后世的了解,周忱的改革实际上一言难尽,并没有从实质上去解决逋赋的问题,更多是一次利益的重新划分。
说白了,跟后来的一条鞭法有些异曲同工之妙,通过‘金花银’政策来完成易粮为银,确保农户正常交税,但又不至于产生过重的压力,也没有改变官田的税则,导致实际征收上来的赋税实际上变少了。
但是,这一点并没有被人反对,原因也很复杂,它是一项符合多数人利益的方案,即金花银的推行利于小民,小民不会反对;其次,金花银也利于皇帝,因为被征收上来的金花银主要进入了皇帝的内帑,皇帝也不会反对,最后,金花银制度也利于官员将俸米换成了银子,使得官员也方便许多,他们也没有反对。
总而言之,看似一项会得罪许多人的改革计划,最终却以这种结果收尾,颇有几分讽刺之感。
陆准将其中的缘由仔细分析给李庭芝听,他不希望李庭芝因此丢官去职,道:“周公当年也不敢得罪江南的士绅群体,原因大人心里应该更加清楚。”
李庭芝陷入了沉默,道:“或许你说的有道理,可是你也说过,如果不从那些有钱的人头上收,最终只会从百姓的头上收......”
他身为朝廷委任的官员,到最后却不能保护他所需要保护的百姓。
陆准沉思片刻,道:“大人,若是能给我三天时间,我愿意给大人一条计策,来解决这一次的问题。”
李庭芝深深看了一眼陆准,道:“好,我给你三天时间,三天后,我等你的消息。”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